金融文化参讯-河北(娄福君)时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岁月的车轮缓缓驶过青春的田野,留下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痕迹。
前些天整理书籍,一张老照片在一本书中散落在地上。我忽的捡起,那是一张和同事在湖南韶山拍摄的一张合影照。照片保存的很好,没有泛黄,人物依然清晰。这让我想起2007年的一次党日活动,9月的季节,北方也经很凉爽,城郊联社党委决定组织全体党员分批奔赴革命圣地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和塑像,接受红色革命教育,重温党史。
绿皮火车疾驰着一路南行,四十多人乘坐在一节车厢中,有的人手拿一本书低头看着,更多的人热烈地讨论着什么。车窗外,铁路两侧的农田、树木快速闪过。
去韶山,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出生的地方走走看看,是我从小就有着的心愿。中国人民能够从苦难中解放出来,中华民族能够从贫苦落后走向自立富强,毛主席功比天高,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更是中华伟业的缔造者,今天,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怎不叫人激动呢!
我们是下午到达韶山的。时间是下午1点多,毛主席故居前的人们已经排起了长龙,紧跟在长龙的后面,慢慢地挪动着脚步,队伍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牙牙学语的孩童。9月份是湖南很是潮热的时候,老天爷似乎在考验人们敬慕的心有多么虔诚,汗水不停地从身体里往外冒,女士们打起了遮阳伞。
主席故居坐南向北,属于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门额匾上邓小平同志的题字“毛泽东同志故居”。被青山绿水环抱着,灰黑色的砖瓦房矗立在一池荷塘的南岸,显得越发地静谧安详,朵朵荷花在夏阳下正艳艳地开着。故居中有毛泽东主席和父母一同居住的卧室、一起做饭的厨房、简陋的牛棚、田间耕作的各类农具。想像着在上个世纪毛泽东主席少年时,这里曾是父慈母爱满是烟火;如今,人去屋空、荷影悠悠,只留的后来仰慕者的络绎不绝和观瞻叹息。
毛泽东主席少年时就立有远大志向,在他离家出走求学时,曾给父亲留下一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中不难看出主席阔大的胸襟和人格气度。旧中国受尽三座大山的压迫,国家积贫积弱,人民忍饥挨饿。残酷的现实刺痛着主席的神经,坚定着主席的思想,他毅然辞别双亲,走出乡关,走上了一条为苦难中国探寻生存、遍布血雨腥风的救亡图存之路。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家庭先后有六位亲人为新中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毛岸英,真是满门英烈啊!
从主席故居走出来,四十多人随着人流逶迤而行,向南走了10分钟,我们就来到了毛泽东铜像广场。广场占地四十多亩,四周青草覆地,绿树成荫,巨大的毛泽东铜像耸立在广场的北面。他身着中山装,目光平和,面带微笑,双手握着一册书籍,以一位共和国缔造者的自信俯瞰着世间的一切,我们一步步地走向他的身边,无形中似有一种强大的气场笼罩着整个广场,这种力量来自于毛主席伟人的文韬武略,来自于他老人家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节操,来自于他在中国危亡时刻力挽狂澜扶大厦于既倒的气度,更来自于他千古一帝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我们向主席铜像敬献花篮,接着绕主席铜像一周行注目礼,然后分作两列,女前男后,紧握拳头,庄严地举至胸前,齐声宣读入党誓词:“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能在韶山冲、主席出生地,在老人家目光注视下,重读入党誓词,这誓词更增添了许多的分量。
韶山之行,带给我很多。我在想:我已光荣在党二十年,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面前,我还是一位党龄尚浅的新兵。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有每一代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作为从改革开放走进新中国的我,见证了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辉煌,我由衷地感念毛主席、共产党。因此,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努力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生命不息、奋进不止。在新时期,我们这代人更要像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都要为下一代跑出一个好成绩。”我们也终将见证第二个百年美好愿景的实现——中华民族将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24年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75周年华诞。七十五年来,我们的祖国从苦难走向辉煌,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这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奋进史。我们的先辈们以汗水浇灌希望,用智慧开创未来。从一穷二白到经济腾飞,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创新,我们的国家在砥砺奋进中不断成长。这一切的动力,源于中华儿女不懈的奋斗和智慧。
编辑:张影
审核:玉丹
点赞: +1 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