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金苑品茗  /  故事  /  详情
赏绿
作者:韩玉川 李霞 发布时间:2025-06-24 阅读:614次

在武陵山区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的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有一个村落,毗邻“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度假区”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地域优势显著加之富有吉祥如意的村名,吸引着无数游客来这里打卡游览。


这个村,就是革命老区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全兴村。


“全兴连”缘起心所往


2018年,职业生涯已没几个年头的我,被农行派到重庆市深度贫困村定点扶贫。三年多的扶贫岁月,我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那里满眼苍翠美丽的绿色画卷,至今让我流连忘返,难以忘怀。


在全兴村,我喜欢登高、眺望、观绿,时常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吸引。茫茫林海,醒脑浸肺,欢欣畅快。


我更热衷攀步林间赏绿,常常被林下各式遮阳棚中那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所撼动。大小绿块,舒心养眼,愉悦难耐。


晴天,阳光透过树梢挤入棚顶遮阳纱,将片片绿叶浑身洒满无尽小光点,似星光闪烁的 银河空降。微风拂过,绿波荡漾,叶面反射的柔和光点一眨一闪,又将我带入梦幻般的星光世界,勾起遐想无限。


雨天,天女散花的雨水,经树冠与棚纱过滤洒向绿毯,叶面水珠密布,晶莹剔透,似广角镜将大自然美景尽情收揽,好一片生机盎然。


雨霁,放晴的阳光穿透悬浮空中的水雾,“丁达尔效应”乍现,棚中植物又被大自然奇观打扮得分外妩媚娇艳。此情此景,让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


到了亮棚时节,那没有遮拦,一片又一片大小不一的绿色景观,片片摇曳,苍翠欲滴,好一幅大自然的绝美画卷。


棚内究竟生长着何方“仙草”,让我如此痴迷心念?


那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无名草本植被,它是具有很高药用、经济价值及观赏价值的黄连--“全兴连”!


黄连,属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凉湿荫蔽密林中是其最佳生长地。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高热神昏,目赤牙疼,痢疾等症,还具有抗菌抗炎降血糖之作用。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这个小不点,一直是全兴村的一块金字招牌。它历史悠久,在全兴村已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它很有名气,“全兴连”在中国“黄连之乡”的石柱县占有重要一席之地,还荣登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它量高质优,种植面积和产量在中益乡乃至周边始终名列前茅。地理优势产出的黄连品质一流,绿色环保无污染,深得国内外市场青睐。


这个小不点,更是当地连农的一棵“摇钱树”“金饭碗”,撑起了这里土家人生计的“半边天”。脱贫攻坚,黄连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它让大山里的土家人脱贫梦圆;乡村振兴,它更是如日中天,实现了大发展,又使连农们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2021年5月脱贫攻坚结束,我刚好退休离开大山,迄今已有四个年头,对黄连绿的痴迷,对连农的牵挂,内心有一个声音想起:“一定要再回村去看一看”!


小村庄耕出大产业


小满时节,再也按奈不住对它的思念与向往,在黄连最佳生长和栽种期,我终于踏上了开往全兴村的班车,开启了大饱黄连绿的赏绿之旅。

“余支书,为什么我们村这几年黄连产业发展如此迅速?”


一回到全兴村,我就迫不及待的想探个究竟。


“我们村集体带头示范、你们农行全力扶持、连农们你追我赶。多方齐心协力,就有了我们村黄连产业大发展的今天。”


村支书余善勇一番思索后给出了精准答案。


“一会儿,我带您到尖山坪和麻柳坝去观摩村集体发展黄连的成果吧,那棚里的黄连长得绿油油的,可喜得很,来考察参观的人不断!”


话音刚落,余支书就急不可待的要带我去解“眼馋。”


车行蜿蜒崎岖的上山路,余支书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的向我念起了村里的黄连发展经。


“当年,脱贫攻坚为我们村打下了黄连发展好基础,连农们靠黄连脱贫梦圆。乡村振兴,我们乘势而上,按照乡党委的要求,联系全兴实际,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理念,‘三箭齐发’,努力打造‘全兴连’金字名片。”


在森林保护上加力。利用卫星遥感、”智慧林长APP”,实行科技护林;深化护林员制度,强化人工管林。卫星监控与人工巡查巡防双管齐下,杜绝乱砍乱伐,守住一方绿水青山。


在拓展空间上发力。依托全兴村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根据黄连特别适合林下生长的特性,经申报审批,在批准的林下种连,拓展黄连发展空间。


在治理撂荒地上给力。深挖潜力向撂荒地要土地,扩大黄连种植面积,取得了较好成效。


听着余支书的介绍,环视车窗外,只见林下连棚星落棋布,黄连绿满山遍野覆盖着地面。


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利用林下和在撂荒地上挖潜,有序发展黄连产业,既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了乡村振兴,还丰富了旅游资源,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使连农赚了更多的钱。真是一举多得。


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海拔1400多米的全兴村尖山坪黄连产业种植基地。


站在熟悉的土地,仰望大山密林翠绿,心里荡起涟漪;低头细瞧连棚内满地绿毯般的黄连,心中又激动万千。


因没有公路,这里曾经荒芜一片。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全兴人硬生生在陡峭的大山上凿通了这条长达三公里多的上山路,我们与村集体组织村民发扬“南泥湾精神”,让撂荒地复苏,使乱石堆变良田。


昔日乱石山,今日桃花源。经艰辛刨垦,整治出了眼前这近三百亩熟土田地,种下中药材大黄和脆桃推进脱贫攻坚。今天,村里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将这块地换种更适合生长的集生态保护、药用和经济及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黄连。黄连种植基地的建成,使全兴村乡村振兴捷报频传。


驱车下山,我们又来到全兴村麻柳坝黄连产业示范园。


一下车,就被园区上百个学生正聚精会神的听连农授课的教学场景所吸引。


“这是我们将产业园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推出的“黄连研学游”项目,城里的小学生通过研学,熟知黄连从育苗栽种到日常养护,再到成熟采挖、产品烘烤等全过程,学到农技农艺知识,提高他们对森林保护和发展黄连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同时也让小朋友们从小认知‘全兴连’。”


“那边是中蜂养殖研学基地,学生们一会儿还要去那了解蜜蜂酿蜜的全过程。‘先吃黄连苦,后享蜂蜜甜’,一苦一甜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能学到很多知识。”


余支书说完又转过身,手指园区旁一栋低矮建筑和围栏内布满蜂箱的一大片鲜花盛开的空地,饶有兴趣的向我介绍道。


在园区,我还惊讶的看到几个游客在打卡拍照。眼前黄连绿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拍照合影留念的欢笑声不断。


“这里离城里这么远,你们怎么来这里参观呀?”


我饶有兴趣的问一位正兴奋拍照的游客。


“有俗语讲:‘来全兴,吉祥如意万事兴’,因而我们每年夏天都要来这里避暑体验。听说‘全兴连’历史上就很出名,今天参观园区有了体会,也没想到连棚里的黄连还绿得那么美,有的黄连已开花,更有锦上添花之感,不虚此行真值得一看”。


游客的一番话,让余支书及在场的村干部的脸上浮现了一抹自豪的笑。


“这个产业园共二十余亩,像尖山坪基地一样,是村集体为做好发展黄连产业的示范,在寸草不生的乱石滩上打造出来的。没想到效果这么好,不仅成了研学基地,还身变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正在园区查看黄连生长情况的村副支书何绍相走到我身旁补充道。


从两个支书的畅谈中,他们都显露出颇有一种成就与自豪感。


“农行绿“带来新希望


“吃水不忘挖井人,明天是赶场天,我们到你们农行自助网点去看看吧。”


谈及全兴黄连绿满山,余支书不忘提及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扶绿天使”的农行重庆石柱支行为黄连产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石柱农行充分发挥“国家队”“主力军”作用,主动担起了扶绿神圣责任,推出多项举措全力扶持黄连产业发展。量身定制信贷产品,用心扶持生产。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农行石柱支行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信贷“组合拳”:


脱贫攻坚推出“小额扶贫贷款”,扶持贫困户种黄连等农产品实现增收摘掉了贫困帽子;乡村振兴对脱贫户又出台“脱贫人口小额贷”,继续扶持连农扩大再生产;在此基础上,为加大对黄连这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更是专项推出“黄连贷”,因额度大、期限长、利率低、不抵押、不担保、手续简便而深受广大连农欢迎。


每当黄连种植大忙季节来临之前,这家银行就未雨绸缪,行动在先。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可看到佩戴“农行绿“行徽的农行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爬高山,下深沟,趟小溪,到地头,进林间,走村入户将贷款送到连农手中,适时及时有效地解决连农们发展黄连产业资金不足的难题。


不仅信贷上卯力扶持,这家银行还慷慨解囊,对麻柳坝黄连产业示范园捐款伍万元,用于园区土地整治、地力提升、连棚搭建、秧苗栽种、养护等。


2022年盛夏,全兴村遭遇百年不遇大旱灾,园区黄连奄奄一息,村干部及连农焦急万分。石柱农行先后组织党员突击队,捐资、奔赴一线参与浇水抗旱,打响了全兴“黄连保卫战”。农行用心扶持产业园,为全兴村黄连产业大发展立了大功。


助力销售,用情真诚奉献。农行不仅在资金上全力扶持,当连农遇到黄连销售难题时,帮助寻找销路,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期间,以消费扶贫方式主动购买连农黄连产品,解决了“销售难”问题,消除了后顾之忧。


更令人赞许的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益乡一周年之际,重庆农行在中益乡举办了一场直播带货,创下一晚销售农产品1500多万元的惊人业绩,在全国引起了不小轰动,着着实实为农户们的黄连等农产品卖了个好价钱,为他们脱贫梦圆开辟了新的赛道。


令当地老百姓称道不已的还有那在全兴村官田场高挂“农行绿”行徽的自助银行网点。


在脱贫攻坚中,石柱农行设立了全兴村历史上第一个全天候、多功能自助银行,结束了全兴大山深处没有银行服务网点的历史,有效解决了当地老百姓享受金融服务难的难题,了却了他们心中的渴盼。


在乡村振兴的今天,这个网点的作用又发挥得如何呢?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来到自助网点进行打探。


赶场天的全兴村官田场热闹非凡,村民们纷纷赶到街上购买生产生活物资。农行自助网点更是排起了长龙。


在现场,我向当值保安了解情况,与连农进行热情交谈。他们无不对农行设立这个网点赞口不绝,称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过去农忙我们种黄连所需现金要到二十多公里外的沙子镇去取,往往要耽误一天,影响黄连栽种进度。农行这个网点,为我们争取了更多的宝贵时间,真是太方便了。”


一位手里拽着一叠钞票从自助网点出来的连农,笑容满面的告诉我。


“这段时间是种黄连的大忙季节,购种苗、买农资等取钱频繁。农行始终保证现金供应,机器里从没有出现过无钱可取的情况,因而我们黄连地里的活路也没有出现过空闲。”


看到客户络绎不绝来网点办理业务,听到他们对农行发出的由衷赞许,作为一名重庆农行人心里自然感到十分高兴。


“黄连绿”点亮致富光


“韩老师,我们去山上连农地里看看吧,您感觉定会更明显。”


看完网点,在现场的余支书又向我推荐前往下一站。


是呀,饱享“全兴连”绿色美景眼福,不能不到辛勤造绿主角那里去看看。


这次回到山里,刚进村我很是疑惑,见每家每户几乎整天关门闭户,似进入了无人村。


难道这里的人都离乡背井外出打工不成?


“这段时间,村民们天不见亮就赶忙上山种连,夜幕降临才回家生火煮饭,晚饭后连看电视剧耍手机都没了时间,只想赶紧歇气恢复体力,以便第二天早起又上山。”

见我不解的眼神,余支书帮我解开了谜团。


“谭弟双,你家黄连种得怎么样呀?我要来瞧瞧哟。”


为不扑空,心切的我拨通了当年我帮扶对象的电话。


“韩干部,您回来了呀,好久不见,欢迎欢迎!”电话那端,谭弟双兴奋地应答道。


他家居住在海拔1400米的荞巴山上,记得脱贫攻坚战役结束我回城时,谭弟双种有黄连三亩多点,不知现在种植面积是增加还是减少?

带着疑问,我们出发前往目的地去寻找答案。


“通往山上的那条路现在怎样?”从村委会一上车,我就问余支书。


从进山到谭弟双家大约有六公里,记得脱贫攻坚战役刚开始时,这里没有公路,只有一条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破烂不堪窄窄的机耕道,这条几乎没有完整路面的道路根本无法行车。


山上农户下山要购买种黄连等农作物所需的农资农具,一个单程就需步行三个多小时,一天时间就耽误在路上,极大的影响了地里活儿的进度。为彻底解决山上二十多户连农出行难问题,支持他们发展生产,中益乡着手对这条路进行了修筑。


“脱贫攻坚修通了这条路,乡村振兴中又进行了加固修缮,现在上下山都很方便。”


车行至进山口,余支书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前方回应道。


顺着余支书手指的方向,一条虽不宽敞但平整硬化的水泥路呈现在眼前。


“路通后,逐渐富裕起来的连农开始买起农用货车、三轮车、摩托车跑起来,上下山节省了很多时间,告别了肩挑背磨徒步吃力搬运生产生活资料的历史。”

驾车送我们上山的村干部小宋也兴奋的说。


变了,确实变了。眼前实景与我过去的印象形成了巨大反差。道路尽管九道十八弯,但它极大的方便了连农们的生产生活,了却了他们的心愿。此次上山,我有幸看到了这条路的沧桑巨变。


窗外,随着汽车往上爬升,数不尽式样不同,大小不一的连棚在林下若隐若现,忽近忽远,仿佛在向我不停挥手致意,发出“欢迎回村赏绿”的开心呼喊;又似无声的告诉我:自从有了这条路,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伙伴儿越来越多,家族越来越兴旺,过去沉寂的大山如今生态文明,欣欣向荣,热闹非凡。


这哪里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山区道路,更是山里连农的一条通往小康的致富路呀!


窗内,我思绪万千,不禁又心生了这样的感叹。


“韩干部好,我在门口等您好久了。”


车行至谭弟双家院坝刚停下,只见他急忙跑到车边拉开车门,迅速用他那布满茧子还沾满泥土的双手紧紧握住我的手。


“好久不见,刚从地里出来呀,黄连发展得还好吧?快带我去看看”我激动的说。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行爬山坡走小路绕过几道弯,终于登上了后山。


“这些都是这几年我新种的黄连”。谭弟双用手指着远处和近处一个个连棚。


“一共新种了多少亩?”我关切的问道。


“差不多三亩多吧,加上原来种的,在地面积已有六亩多点。今年成熟的有一亩的样子,按现在的行情,可卖个好价钱。”


说到开心处,谭弟双两眼泛光,开心得合不上嘴。


“了不起,记得我下山的那年,你种的黄连有三亩多,现在翻了番。你一个单身汉种了这么多,真是不简单。”


看到他兴旺的黄连产业,我从心底里由衷的为他高兴。


“谭弟双种的黄连面积在我们村还不算大的,山泉组退伍军人脱贫户李光成更是种植模范。脱贫攻坚结束时只有四亩多,乡村振兴中,他一边积极整治撂荒地,扩大种植面积,一边用智能手机在“智慧林长APP”上申报林下栽种黄连。就这样,黄连种植面积平均每年以一亩半的速度增加,现在已发展到十多亩了。”


从谭弟双地里走出下山,随行的驻村第一书记范家平向我提到了另一户连农。


退伍不退本色,绿军装耀大山。范书记一席话一下又激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说走就走,我们决定天黑前赶到李光成家,会会这个种连带头人,参观一下这位退伍军人的黄连种植成果。


天已黑尽,只见李光成夫妇俩亮着头灯背着背篓,扛着锄头拿着砍刀,深一脚浅一脚在密林中穿行。“村里叫我们保护森林的同时多种黄连,如今国家政策好,说是新种黄连还要给补贴,我们只有努力干。”


夫妇俩一边忙着生火弄晚饭,一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与我们热情交谈。


“韩干部,说老实话,我马上将起一亩黄连,能收500多斤,加上家里还有100多斤,总共接近700斤。但我不着急卖,家里需要用钱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变成现金。”

话语中,成竹在胸的李光成难掩丰收的喜悦之情。


“700斤黄连按现在的行情,要卖近十万元哟。”站一旁的范书记兴奋地估算了这批黄连的价值。


苦黄连甜生活。这个曾经穷得得叮当直响的贫困户,如今告别破屋住进三层小洋楼的种连带头人,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清晰的感受到他对党和政府深深感恩;见证了种黄连给他家带来的生活巨变;目睹了那似银行存款般的黄连让这家男主人对生活充满的自信;也看到了乡村振兴中他发展黄连产业的高涨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与希冀。


“绿连”盎然续写新篇章


我欣赏黄连的绿色美景,更欣赏那造绿造美为之艰辛付出的连农。


谭弟双、李光成只是全兴村几百户连农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这段时间,只要你趟过小河,爬上山坡,步入林间,都会看见满山遍野一遍热火朝天的种连、护连场景。挖土、整地、打桩、搭棚、起苗、栽种、施肥、除草等,连农们个个忙过不停,似正展开一场栽种黄连振兴乡村的劳动竞赛,生怕自己被拉在了后面。


淳朴的山里人就是以这样大力发展黄连产业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关怀。“通过连农们的辛勤耕耘,不仅全村撂荒地越来越少,而且林下合法合规新的黄连也增加了不少,黄连绿还在不断向前延伸扩展。”


从李光成家回村委的路上虽已夜深人静,但范书记还意犹未尽与我交谈。


是呀,多方连心,其利断金。村集体示范带绿,农行倾心扶绿,连农辛勤造绿。众志成城拧成一股绳,打造了全兴绿满山,“全兴连”映林间的壮丽景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结束回村赏绿返城的路上,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不停在我脑海里闪现。此次回村之行,让我更深切的感悟到论断的深邃真谛与博大内涵。


在保护森林的同时,连农们向撂荒地宣战,在经批准的林下种连,努力发展黄连产业,不断擦亮着“全兴连”品牌,使那里的水更青山更绿,走出的是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双赢、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新路呀!


这,不正是他们对总书记伟大科学论断的最好践行吗?


作者:韩玉川(重庆农行巡察办)

编辑:张影

审核:诗澜

点赞: +1 18
匿名用户
一个农行人的脱贫攻坚情怀,一段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
评论于2025-6-25 9:32
匿名用户
发展好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评论于2025-6-25 4:7
匿名用户
好文!
评论于2025-6-25 3:38
匿名用户
写得感动真实动人!谢谢!
评论于2025-6-25 3:20
匿名用户
真棒
评论于2025-6-25 3:11
金融作家芳草地
金融作家
芳草地
返回顶部
返回
顶部